摘要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演讲,内容丰富,涵盖了他一生对语文的重要思考。他认为,教育不是为了应试,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奠基,教育要以生为本。具体落实到语文教育方面,叶圣陶特别强调,“文”与“道”要兼顾,学生作文要把“修辞立其诚”放在首位。 关键词 叶圣陶;教育演讲;语文思想 从1912年到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,直至上世纪80年代,漫长的70多年间,叶圣陶先生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热爱和探索。叶圣陶担任过10年的中小学教师,上世纪20年代初转而在商务书店从事编辑,陆续编撰和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学语文教材,起草了《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》,撰写大量教育(语文教育)文章,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;解放后,叶圣陶先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、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教育部副部长。丰富的经历、不凡的威望以及特殊的身份,使得叶圣陶的教育演讲既扎根于现实土壤,又高屋建瓴,极具前瞻性。叶圣陶从小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,旧学根基厚实,青年时期受杜威等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,从而孕育了他富于民族特色又开阔创新的现代语文教育理念。 叶圣陶前后几十年关于教育的演讲中,其有关教育的整体看法,对语文教师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,形成基本的语文价值观,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。 一、关于教育 1.教育不是为了应试。1946年,《文汇报》召开“两大难题——升学就业”座谈会,邀请叶圣陶来谈升学和就业指导。然而,叶圣陶“南辕北辙”,谈的是“有志的青年大可不必进学校”,因为学校和老师培养的学生,除了“当统治者的帮手外”,别无长技,严重脱离现实生活。在他看来,与其进这类学校,不如到“社会大学”去,到“自由的天地”去,读“有用的书”,“求有用的知识”。20年后,叶圣陶接受北京34中初三学生访问,依然觉得“学校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,在学校里读书只是学习方式之一”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应试教育已露端倪(比如:社会普遍认为进大学是成才的唯一道路;上级部门给学校和老师分配升学指标;学校分设快慢班,只抓少数“尖子”,放弃普通学生;高中提早结束功课,甚至干脆取消高考不考的课程,大搞题海战术……),叶圣陶在40天内两次呼吁,不要单纯追求升学率,要端正教育思想,要“认清学生为什么要受教育,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”,还要改进教学方法,减轻师生沉重负担,“逐步达到老师从容不迫,学生身心双健的境界”。这些呼声已过去了30多年,检视当下教育现状,我们离叶老所呼唤的从容不迫、身心双健的境界,是否越来越遥远了? 2.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的。在多次演讲中,叶圣陶一直重申,教育不是为了应试,而是为了让学生一辈子受用——培养良好的习惯。其一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。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端正态度、认真读书等好习惯,其他学科概莫例外。 更重要的是,学校要培养学生另一种习惯——终身学习的习惯。上世纪30年代,叶圣陶比较了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各阶层人在读书上的差异,发现:前者嗜书如命,“得空就读书”成了习惯,后者很少读书。这现象的背后存在一种错误观念:中国人一向把求学叫做“读书”,并认为求学是学生的事,不当学生了就不必再求学,当然也就不用再读书了。而国民普遍不读书,必导致国力不强,因为“所谓国力,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、军事力量等,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;普遍的不读书,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?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?”为此,1983年,叶圣陶在一次教师茶话会上说:“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,无论是谁,都要学习一辈子。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,使他们能够自己学,自己学一辈子,一直学到老……达到不需要教,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,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。”当今许多国家正积极提倡学习是“从摇篮到坟墓”的事情,我们重新触摸叶老这些声音,不能不为之叹服。
3.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。学校为了教与学的方便,按各门学科进行分解和教授,这是必须的。但叶圣陶反对把德智体几方面截然分开来,他在《从辅导少先队员们读书说起》中提出,学科可以有别,受教育的学生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,因此,“教师无论教什么,都得从整体着想;互相配合,步调一致,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公民”;另一方面,“教育不但不可分割,而且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”,也就是说,教育不是简单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,还要进一步跟现实生活发生联系,养成好动手爱钻研的习惯。具体到语文学科,必须在教学实践中,把思想教育、情感教育、审美教育等融进去,同时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,成为人格健全完整的人。 |